向阳踏春过清明,追根溯源忆往昔

2019年04月05日


《论语·先进》篇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说的正是清明节这天,孔子带着一群弟子在沂水边郊游踏青的情景。



清明——清生命之惑,明生命之理。我们的祖先把清明节定在了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春日里,也正是想告诉我们,要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活,面对生命的无常,生起无畏;面对生命的轮回,生起敬畏。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一个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百家姓氏子孙后代,在此时节扫墓祭祖,瞻仰先人。也许是受季节和天气氛围渲染,踏青也随之成为了一种现代潮流。在这三日时光里,人们更多的选择放松身心、体验自然美好。



清明扫墓,一方面人们感念先祖宗亲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仪式显示后代的兴旺。回忆上心头,不论身处何方,落叶归根是我们亘古不变的情怀。这也是我们的清明节坚持扫墓的一项重要原因,传承孝道,不忘本。


如今扫墓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习俗。“入土为安”的生死观,进行对后代孝道的教育;与家人有个团圆的机会,比如家庭成员不和睦的,看在先人的面也能稍微冰释前谦,祭奠死去的人是为了对活着的人产生更大的意义。在缅怀先人的同时更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换句话说,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各地的风俗的不同,祭祀也各有所异。国人很讲究寻根溯源、落叶归根,与其说清明是在祭祖不如说是让我们之间形成产生了一条无形的纽带,今后也只会越来越紧密。

到今天,我们更容易将百家姓文化与祭祖文化很快的联想起来,同姓之间依然表现出天然的亲近感,相处得好的话更会觉得像是一家人,有人说这是一种好的缘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观念,但更是寄托了千百年来,无数漂泊各地的中国人对家的依恋,渴望认祖归宗的朴素情感。


说一个特别感动的例子吧,满族的一个家族《杨氏家族》特别注重祭祖习俗且历史悠久,其中一名杨靖凯的人自小受家族祭祖文化熏陶,有较强的家族意识,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萨满祭祖习俗一度濒危消失边缘。但杨靖凯坚持要把此文化传承下去,多年来,不断学习,克服诸多困难。最终在2012年杨氏家族烧官香祭祖活动正式启动。


排神、请神、送神、领牲、背灯祭,萨满杨靖凯戴上神帽,甩动腰铃、舞动响器,时而变换鼓点、时而唱起苍凉的神歌,恢弘神秘的场景,震撼在场所有的人们。


半个世纪过去了,神秘的杨氏祭祖文化得以再现——族人们热泪盈眶、学者们欣喜若狂,靖凯的心情更是难以平复:承载在自己身上近30年的老萨满的希望、族人的期盼、文化传承的使命,今天终于实现!坚持总会有所回报,这段文化终究是被绵延了下来。


这哪里仅仅是他们族人会感动深受,我们旁人也一样难以平复这种渴望传承的心境,先人离开了我们无法挽留,但他们留给我们的东西却是弥足珍贵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感恩、铭记、发扬,百家姓祭祖文化更是提供给我们团结向上的动力。



现代的祭祖不再是单单感怀于至亲的离去,相反,活着的人才更应该思考逝者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族姓认祖寻踪的过程中,达到万姓同根、同族、同心,激发人性正能量,逐渐使人心归厚、心存感恩。这不单单只是一个节,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精神境界的提升。